云乡半亩塘连载系列二

2016-06-28 08:06:3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海外网新西兰6月28日电 编者按:在新西兰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国度留学,是个特别的经历。在这片安静、美丽、纯净的土地上,我们安心读书、生活、观察、思考。与智者交谈,从读书感悟。远离纷扰,更加容易专注。我们享受着孤独与专注思考而顿悟的喜悦。新西兰虽偏居南半球,却不乏来自世界各地同样热爱安逸纯净的访客,吸取来自各地的智慧,孤独却不寂寞。本期三位留学生讲述了读书、生活、与智者交往的感触。望在纽华人留学生和读者朋友们继续支持本专栏,欢迎投稿,题材体裁不限,千字左右为佳:cscwritinggroup@gmail.com

(本期编辑:靳光洒、Xintong)

图片1.png

 

《我与语言学家苏珊•克默尔》

金叶

奥克兰大学应用语言学与语言学系

苏珊•克默尔(Suzanne Kemmer)于1988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语言学系副教授。 作为一名语言学家,她的研究涉及语言学多个领域,包括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语义及句法变化等。她与麦克•巴洛 (Michael Barlow) 共同编辑出版的书籍《使用模式下的语言》(Usage Based Models of Language)是第一部整合各方研究成果,诠释语言使用与语言本身密切关系的重要著作。该书向读者充分展示了人类在使用语言时获得的各种经验如何进一步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开启了关注语言使用模式的新时代。

得益于我导师麦克•巴洛的引荐,我与苏珊于2015年1月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初次见面。当时我还是博士一年级的学生。见苏珊前我便早已听说她治学严谨,能够旁征博引。还记得那天第一次见苏珊,向她请教学术问题。她穿着简单质朴,举止大方,气质不凡。我刚一坐下,她便微笑着问道: “Hello, Angel, 我们是不是在哪见过?” 一句亲切的开场白,瞬间让我绷着的神经放轻松起来。接着进入讨论学术问题的环节,这下我终于领教了苏珊对语言研究的热情以及她对学术的严谨态度。由于英文不是我的母语,在用英文向她解释汉语的语言现象时,我多少感觉到有点吃力,总有解释不精准的时候。再加上苏珊会就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追根溯源,便更是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完善。讨论中,苏珊在她的草稿纸上写写画画,把知识点都记录在纸上。她还鼓励我就某一看似简单的汉语语言现象继续深入追究,点燃了我就中文空间词汇语义多义性问题的研究热情。虽然第一次仅与苏珊有大约30分钟的交谈,我却在此过程中获益匪浅,深刻的体会到汉语的精妙,也因自己母语的博大精深而感到骄傲自豪。

最近一次见苏珊是今年五月份。我们就汉语空间词汇语义变化的问题继续展开深入的讨论。我向她解释我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她给我举例讲解英语中类似的语言现象。在讨论过程中,苏珊思维清晰敏捷,能就一个知识点展开头脑风暴,扩展延伸到整个知识体系。难能可贵的是,在每次讨论中,苏珊都一直坚持纠正我在语言上不精准的描述、表达甚至发音。虽然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尴尬,自己学习英语这么多年,却还是不能用英语精准简练地描述学术问题。但就是在苏珊一次次的坚持及纠正下,我却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在跟苏珊一同将我们讨论的结果合作撰写成学术文章的过程中,她给我提出了大量的修改意见。不仅仅只是提出意见而已,苏珊还细心地向我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那样修改,让我明白其中的道理。一篇论文摘要,我们反反复复修改了不下十次,最终苏珊才点头通过。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做研究应该有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态度。更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苏珊一直激励我,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她的鼓励于我而言,温暖而有力,让我在研究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没有打退堂鼓。

在与苏珊接触的过程中,她不但给我带来了学术思想上的冲击,还让我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心。一个好的学者或教育者应该像苏珊一样,首先应该有着完善健全的人格,有一颗纯真善良博爱的心。还应该做到尊重科学事实,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以自己的热情极大地感染、鼓舞身边更多的人去探索知识的海洋,感受科学研究的无穷魅力。能有此机缘在求学过程中与苏珊相遇相识,并在她的引领下体会语言研究的乐趣,我感到莫大的幸运。

《为什么读书?》

Cheryl

奥克兰大学工程系

图片3.png

 

为什么读书?

我的答案是——为了理解。

(一)理解世界

每多学习一门学科,我们就多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眼里所看到的世界就多了一个维度,多了一种表达。同一片风景,在企业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眼里呈现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站的角度不同,我们理解的世界就不同。而读书,能够提供给我们多个看向世界的角度。不禁想到小时候,父母培养我们学习画画、弹琴。但艺术,不等于才艺。艺术的魅力在于真正让人的气质从内而外地改变,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它能够赋予我们强大的欣赏美的能力,让我们会主动地去参观艺术馆,去欣赏高雅音乐——因为我们能够因那一笔绝妙的用色,一段精彩的旋律而感动——理解艺术,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二)理解他人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在不同的家庭、经历以及教育背景之下,每个人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也持有着各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我们和不同的人交往时,势必会遇到观点相左的时候,如何解决冲突化解矛盾,这就需要理解。

理解在佛家看来就是慈悲、就是善良,因为同理心,我尝试着走进你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摈弃或者否认。读书到一定的境界,才会有这样的同理心。我们一边汲取知识,一边思考并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进而运用来理解他人。因此,所谓“君子温润如玉”,那是一种包罗万象、心怀众生的气度。他们通晓了世间的道理,彻悟万事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洞察人性,因而变得广博仁爱。

(三)理解自己

我们总说要善待自己,在此之前,需要先理解自己。读书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思考当中包含反思,只有不断地返照自身,我们才有可能进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养成了自我分析的习惯,做完任何事情,我都会进行一番总结,试图解释自己行为的原因。久而久之,我甚至可以预测未来遇到类似情形时自己的反应,进而提高自控能力。人类的文明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自控力的体现,是我们在不断理解自我、将心性驯化之后的一种进化。越理解自己,越知道想要什么,越知道如何得到想要,就越自信,越有追求。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们生命的长度是一定的,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更丰富的生命,这是每个人需要思考和追求的。

读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就像变出了许多的平行时空,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着生命的无限丰沛和富足——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自我幸福的能力啊!

《“遭洋罪”的日子》

刘艳红

图片4_meitu_4.jpg

 

而立而未立,未来未曾来

学海无涯,漂泊无岸

在NZ不到三载

虽非皓首穷经,但也渡过无数青灯黄卷的日夜

但人生有多少时间许我过一种专注于一事的生活

并在一个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的国度?

一念一清净,一花一世界

生活从未如此简单,内心从未如此安静

得生若此夫复何求?

我曾庆幸有一个在乡村长大的童年,现在庆幸在NZ渡过而立

有机会过一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每当清风吹过送来花草的芬芳

每当父慈子笑骑着单车经过身旁

笑容就会悄悄爬上脸庞

幸福就会在心底微漾

笑称我们是泥瓦匠,一行一行垒着梦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I believe!

Yes, we can! Yes we can!

我以蒲柳之姿,却经霜弥茂

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感受岁月静好


责编:陆欣䜩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