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

新西兰华侨画家陈虹——

用艺术推动文化交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4 09:08:50

艺术根脉

陈虹,旅居新西兰的华侨画家,生于辽宁。她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家里常常播放京剧,卧室里有真丝绣花的枕头,桌案上摆放着画作和小摆件。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成为她最初的美学启蒙。

她回忆说,画作、戏曲、音乐和刺绣都曾让她着迷,但真正触动内心的,是小时候透过万花筒看到的斑斓图案和色彩。那时,绘画的种子就悄然在她心中埋下。

上世纪90年代,她从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浙江杭州学习电脑技术,偶然得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在招收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这让她心动不已,因为12岁时的她就能独自踩着缝纫机设计连衣裙。陈虹说:“那时就有一种本能的喜爱,后来想正式去北京学习服装设计,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在中央工艺美院的课堂上,她感受了自己的激情所在。立体裁剪课上,老师布置了10天完成10套造型的任务,她却在一个下午就做完了。回想起当时,她仍记得老师称赞她的场景,那是第一次让她确信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

她的兴趣并不止于服装。后来开始学习国画,仅仅5节课后,她就能把老师未落款的新作临摹得几乎难辨真假,由此发现她对国画创作的才能。

而今,作为新西兰中华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亚洲城市艺术发展联盟前副秘书长以及国际创艺联盟第二届世界荣誉顾问,陈虹的作品被中国驻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总领事馆等机构收藏,更成为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积极使者。

以艺通心

尽管常年忙于学业和事业,她始终没有放弃绘画创作。在探索绘画道路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位置。

长期在国外生活,使她能近距离接触西方当代绘画的潮流与语境;而她骨子里对国画的热爱,又让她深谙东方美学的意境与留白。“我何不把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结合起来呢?既符合我的兴趣,也能推动中国艺术在海外的传播。”她这样思考。

找到方向后,她的灵感喷涌不息,常常从午夜开始作画直至天明,最长的一次甚至连续创作13个小时,几乎忘记了停笔。

她的代表作《万壑听涛》以朱砂与群青交织,既见中国山水,又显西画光影;《浮峦》系列以宋画气韵为骨、西方色谱为魂,在法国卢浮宫展出时备受赞誉。艺术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让抽象有了可触的温度,让文化交流有了可感的细节”。

2023年的敦煌之行,让她深切体悟到中国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沧桑。莫高窟的壁画尽显文明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戈壁滩、月牙泉的漫天黄沙,与千年不倒、倒而不腐的胡杨精神,皆令人震撼。

归来之后,她用一年时间构思并完成6幅西部题材的作品。画布上既有漫天黄沙与石窟的色彩,也有胡杨顽强不屈的身姿,千年文明在画笔下焕发新生。她说,她仍想再赴敦煌,静静停留一段时间,以更深刻的方式感受这份古老而宏大的力量。

文化交流

除了创作,陈虹同样为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而努力。2022年,她策划了新西兰人人艺术家基金会主办的“中新建交50周年——让世界更美好”国际艺术展,首次把中国大漆艺术带入基督城艺术中心。

她回忆,当时正值疫情时期,她想通过艺术做一些鼓舞人心的事。“之前我也策划过中国年的传统活动,于是就向当地领事馆提出这个想法。”陈虹谈道。

获得支持后,她几乎没有停歇。在一场慈善会上,她把握机会邀请坎特伯雷地区知名画家参展,又继续完成策展、邀约、布展等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成功促成32位中新艺术家联合展览。展览收获好评,也让更多外国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大漆的独特魅力。

2024年2月,她帮助引进的“东方夜宴”雅集在中国驻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总领事馆官邸举行,通过熏香、沐手、簪花、投壶等传统礼仪,让200余位新西兰政要和各界代表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

这次活动不仅得到现场嘉宾的好评,还受到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她笑说:“这些活动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个嘉宾都能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与丰富,从传统服饰到蹴鞠、风筝、大漆培训,每一个环节都让人身临其境。”

从北漂设计师到国际艺术家,她始终以“踏实做事、清白做人”为准则,以画笔为舟,以色彩为桥,在世界艺术海洋中书写着一位艺术家的赤子之心。(本报记者 杨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14日 第 10 版)


责编:李磊、王瑞景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