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独木舟
毛利人祖先横越大洋所驾驶的独木舟,承载量有多大?与现代人所见的独木舟是否相同?它们是如何建成的?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独木舟从规格上来说主要有三种类型,小型的叫瓦卡.提外, 只容一个人或二三个人所乘。中型的叫瓦卡.提提,容载量为一、二十人。大型独木战舟称瓦卡.突纳,是古代毛利人祖先移民新西兰的交通工具。独木战舟通常20多米长,2米多宽,船首与船尾有一人多高,上边布满精雕细刻和装饰物。最大的独木战舟长达40米,重约5吨,可以运载上百人。库克船长初次访问新西兰时,在一处海湾遇到5艘独木舟,每船载有80到90人。毛利战舟分为单体舟和双体舟,单体舟一边配有保持平衡稳定的悬托臂,速度较快。 另一种是双体舟,即两个独木舟体平行相连,中间建有平台,平台上建有舱房,供船员休息。双体舟加大船体与大海的接触面,增加稳定性和容载量。两种舟都竖有三角风帆,适合岛屿之间远距离航行。在塔希提岛,库克船长观察到这两种独木舟靠风帆航行,独木战舟上的武士穿着举行宗教仪式时的衣服。
公元1350年前后,岛民们是否已经能够建造这种大型独木舟,理论上的答案是肯定的。离新西兰最近的塔希提岛和库克岛,都在2000多海里、也即4000公里以外,不可能依靠人的力量轮班划行抵达目的地,这超出了人体的极限。只有以桅杆风帆增加动力的大中型独木舟,能够承载40个以上轮班操作驾船的水手,和足够全船人消费30天以上的食物和淡水,才可能举行大规模的跨海移民活动。这就要求独木舟有20米长、承载量3吨以上。作动力的风帆,是用植物纤维织成的三角形毯垫缝合而成,用桅杆与帆杆支撑,边上镶着一束束的羽毛作装饰,底部吊着一块巨石保持它的稳定性。三角风帆不能太高,面积不大,否则易于造成独木舟倾覆,因此动力有限,武士手中的桨是重要的动力。当然,小型独木舟被风浪潮流携带到上千海里以外,幸存者因此移居异地的事,也常有发生,但不会留下整个部落大迁徒的英雄史诗。毛利口述传统中所记载的七艘独木舟,共乘载了500个武士,瓦通伽驾驶库拉浩颇寻找祖父时船上配备了66名水手和几名妇女,大约是可信的。1933年考古发现一艘古代独木舟遗骸,长达60英尺,载重量为3吨。一首古代歌谣披露了有关泰努依独木舟尺寸的信息,
泰努依独木舟
据说它的长度
是12个伸展着身体伏下的
高高的男人
一个男人伸展双臂时大约长190公分,12个这样的长度便是20米出头。这艘独木舟登陆之后,被停放在玛凱图附近一座山脚的阿乎雷圣坛下边,在独木舟两头各立一块石牌。巴克爵士曾经去用皮尺测量过两块石牌的距离,长度为21米,这大概是当时登陆新西兰的独木舟的平均长度。
建造这样一艘大型独木舟,依据当时的生产力,必须集一个部落上百个人的力量,花费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才可能完成。酋长首先在深山里找全合适的大树,派人种植或搜集100个工人食用一年的粮食,制作上千块石斧石刀,上千公斤粗的和细的亚麻绳子,并把大树边上砍出几十平方米的空地,在空地上搭起一座3米高的林头台架,台架下边悬挂一根长约两三米、重约一百公斤的木柱树干两头系着巨大的石斧,这就是毛利祖先创造的机械石斧。准备工作就绪,祭师选择吉日,举行宗教仪式,向林神坦尼祈祷,吟诵符咒,然后用神斧砍下第一片树屑,拿到圣火中烧掉,用圣火烤熟一只红薯,用红薯在大树砍破处涂抹,以此消除大树对斧头及划独木舟的人的禁忌。祭师宣布砍树开始,两个武士便用圣火烧焦大树根部,另一组武士站在台架边上,推着镶着石斧的木柱如同秋千般前后摆动,利用惯性砍在大树根部已经烧焦的地方。烧焦的地方砍完后,继续用火烧焦树根,当石斧崩裂或缆绳磨断,工人们就换上准备好的石斧缆绳继续工作。至少要连续砍伐两个月,才可能三四人合抱那么粗的大树砍倒。所以毛利神话中有这样的情节:砍树人没有得到林神坦尼的护佑,林间的精灵就会让砍伤的大树第二天早上恢复原状。当大树砍倒后,由祭师指挥,把大树烧砍成独木舟的毛坯形状,再用缆绳把好几吨重的毛坯拖下山。运输过程,是事故的高发期,如果发生了大事故,祭师祈求过神示,这条半成品的独木舟就会被放弃,伐木工作再从头开始。
所有半成品毛坯拖下山后,被沉入河中或埋进沟渠,浸泡6到12个月以防止木头开裂。与主干同时沉入沟中的还有各种配件的毛坯,巴克爵士的书中记载,造一艘独木舟的材料,两根同样长的可做船壳的木头、6根横板、两根桅杆、若干座板、斜杠、连接舱板的梁、船弓部分、甲板、都同时放进沟里浸泡。浸泡好了,武士们把木头挖出来晾干,运到海边,在一个大棚子里建造安装。造船的祭师把各连接部分凿出小洞,用亚麻绳子穿过小洞,把相关部件绑在一起,然后把木头塞子砸进这些小孔起加固作用。造船技师还用树胶密封各部件的衔接处,以免漏水,再用一种赭色的矿石粉混合鲨鱼油做成的涂料刷在树胶上。完工后,独木舟被放进海中测试平衡能力,根据测试结果,在一边船舷之外增加悬托臂,调整舟体的平衡。最后,由酋长或祭师主持仪式,给新建成的独木战舟起名、宣布禁忌、请有关的保护神一一登船,独木舟才能出海。(张静河)
责编:陆欣䜩、许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