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唤共鸣 辽宁五大非遗项目首次登陆新西兰

2016-12-06 14:44:16来源:海外网 字号:

1481006681227642.png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阐述非遗展之匠心精神。

1481006874442673.png

糖画艺术传承人李凤艳现场教授新西兰儿童糖画技术。 (《魅力中新》杂志 孟韬摄)

海外网12月6日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并以非遗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发展、代代相传。

12月3日,由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辽宁省文化厅共同主办,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隆重揭幕。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辽西绳结技艺、锦州面塑、琥珀雕刻、糖画艺术五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俗称“活的宝库”的一众非遗传承人,首次来到南太平洋腹地的新西兰,以巧夺天工、丝丝入扣的现场表演,为新西兰民众展示了精彩绝伦的非遗技艺。新华社、大洋洲中文台、乡音报、《魅力中新》杂志等媒体对该活动进行了现场报道。

“非遗传承人也许不像明星那样广受追捧,但他们是传承人类文化及人文价值的大师和英雄,随中新两国关系日趋紧密,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是支撑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辽宁省非遗项目来到新西兰,为两国人文交往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中国驻新西兰使馆临时代办屈光洲在开幕式上如是致辞。

据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许红英介绍,近年来辽宁省与新西兰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此次展览精心选调的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将为新西兰民众呈现中国东北地区辽宁省特有的关东风韵和浓郁的民俗民风。

在开幕式现场,5位非遗传承人各自展示了独树一帜的手工绝活。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秦晓玲,以灵巧的手法徒手剪出一幅幅带有医巫闾山满族风情的剪纸作品,尤其根源于植物崇拜、祖先崇拜的《生命树》、《九乳妈妈》等代表作,彰显出萨满文化的原始烙印与质朴本色,吸引大量观众驻足品鉴;自上世纪70年代就从师学艺的颜伟齐老人,向观众演示了发起于渔猎农耕生活的辽西绳结“一线到底、左右对称、正反相同”的传统技法,《玉兔》、《八骏图》和各式中国结等美轮美奂的绳结物件,吸引了众多目光;素有“锦州面人张”称号的张彬,用彩色颜料及蜂蜜和面,一眨眼功夫就将彩色面团“巧手变身”为憨态十足、灵动逼真的国宝熊猫、七彩花束等造型,引得小观众们目不转睛、爱不释手;李氏糖人传承者李凤艳,一到新西兰便根据当地白糖的特性调整熬制方法,以勺代“笔”,以糖为“墨”,在石板上顷刻浇铸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引来一群群垂涎三尽的“小粉丝”围观尝鲜;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琥珀分会副会长、琥珀雕刻大师陈焕升,将辽宁抚顺拥有百年历史的琥珀雕刻技艺演绎得出神入化,巧用原石俏色与纹理,从传统技法入手,借用当代中西方技术,将琥珀原石雕刻成刀随心转、浑然天成的艺术藏品,其获奖作品《龙纹杯》、《今非昔比》等代表作,吸引观众们驻足留连、啧啧称赞。

“这些美好正应了海伦·凯勒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事务,看不到也摸不着,必须用心来感受。”代表惠灵顿市政府莅临开幕式的惠灵顿市议员莎拉·弗瑞表示,中国文化、中国美食以及勤劳质朴的民族特质,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惠灵顿这座多元化都市沉淀下独特的人文印迹。

值得一提的是,匠心深厚、聪慧过人的非遗传承人,一踏上新西兰这片土地,便对新西兰国鸟几维鸟和国树银蕨树产生了浓厚兴致,不由自主拿起剪刀、和起彩面、举起画笔,以各具千秋的非遗技艺刻画、拿捏出几维鸟的萌宠模样和银蕨树的摇曳身姿,童趣十足,生动传神,引发诸多新西兰观众的情感共鸣。

“相距万里之遥的新西兰正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痕迹,辽宁非遗项目以及传承人到访新西兰,是身体力行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美的使者,这些门类丰富、民风浓郁的非遗技艺,为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心灵相通发挥着特殊作用,可谓以匠心精神唤起共鸣。”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在开幕式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已拥有39项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之迄今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众多非遗技艺,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开展饶有价值的海外传播。

此次非遗行程中,非遗传承人还将走进新西兰首都校园、图书馆等各大场所,向更多的新西兰民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非遗技艺的巧夺天工之美,以传承人独树一帜的灵慧匠心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搭建两国人民的友谊桥梁。(方华)


责编:许雪、吕文宝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